欢迎来到山东和美华集团官网!

Copyright 2016 版权所有 © 和美华集团
总部地址:济南市高新区两河片区飞跃大道3588号和美华工业园
总机:0531-88888877 传真:0531-88900033  手机:13256733270
技术支持:
中企动力 济南 鲁ICP备09074857号-1 

联系电话:400-809-1789

搜索
搜索

联系电话:400-809-1789

Breeding mode

养殖模式

规模化蛋鸡养殖最容易忽视的四个阶段营养管理

分类:
养殖技术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12/28 16:41
浏览量
【摘要】:
由于知识面的限制,规模化蛋鸡养殖在营养方面,特别是在开口料、育成料、开产料等阶段饲料选择、营养满足上普遍不重视;蛋鸡高峰期也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及时的配方调整工作。

规模化蛋鸡养殖最容易忽视的四个阶段营养管理

赵君和1孝敬芝2

1山东和美华集团 2遵化市畜牧水产局

  摘要:由于知识面的限制,规模化蛋鸡养殖在营养方面,特别是在开口料、育成料、开产料等阶段饲料选择、营养满足上普遍不重视;蛋鸡高峰期也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及时的配方调整工作。

  关键词:开口料、育成期、初产期、配方调整。

1、开口料营养差

1.1雏鸡的消化系统和早期发育特点对开口料提出更高的要求:雏鸡消化功能不健全,需要2~3周的发育消化器官才逐渐成熟;肠管容积小,每次进食量有限;生长发育迅速,体重第一周是初生重的2倍,六周是初生重的12倍;母源抗体下降迅速,在15~25天新城疫、法氏囊等母源抗体几乎为零。基于雏鸡的这些生理特点和品种向小型化发展的育种趋势,决定了雏鸡对开口饲料有较高要求。开口料要同时具备“易消化、高营养、抗病力强”的三大特点。而原本使用的肉鸡饲料存在诸多问题,规模化养殖场已很少使用。而现阶段人们普遍使用的蛋小鸡饲料,从使用阶段(小鸡料是0~6周,开口料是0~3),营养含量,膨化、超微粉处理加工工艺等也不适合做为小鸡的开口料使用。长期使用这种饲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雏鸡早期的体重达标,影响35天定终生的实施和蛋鸡优良遗传性能的发挥。

1.2适应雏鸡的消化和发育特点,在雏鸡开口料上必须进行创新:为了适应雏鸡的生理特性和体型小、采食量低,而生产性能又不断提高的育种新特点。近几年,国内大型饲料企业在雏鸡开口料上取得重大突破:采取了膨化大豆、玉米等容易吸收的原料,有的还进行了超微粉处理,极大提高了高营养浓度情况下饲料的吸收率;为了满足雏鸡快速生长的特性,多添加了进口鱼粉、优质大豆油、大豆豆奶粉等高品质优质原料,保证粗蛋白20%以上,代谢能2900大卡/公斤以上,可消化赖氨酸1%以上,可消化蛋氨酸达0.45%以上。为了增加雏鸡的抗病性能,顺利渡过免疫空白期,多数在开口料内添加了高含量的VE、VC、免疫球蛋白等。把开口料做成具有卵黄和初乳般营养效果的全价颗粒料饲料,满足了雏鸡特定阶段的发育需要,为实现35天定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现实中,很多规模化蛋鸡养殖场忽视了雏鸡的这些特性,甚至为了所谓省钱,这种饲料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育成期饲料太随意

2.1要清楚我们育成期的培育目标:育成期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丰满的肌肉,发达、结实、健康的骨骼,体成熟、性成熟同步的良好体况后备母鸡,从而奠定蛋鸡一生高产、稳产、低死淘率和高效率的体况基础。现实中,由于人们对育成期的重要性缺乏足够了解,或出于省钱的目的,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育成期饲料使用时间太长;二是育成期饲料营养含量低,满足不了发育的需要。由于受我国蛋鸡饲养标准和传统饲养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在6~8周就更换为育成期饲料。近几年优秀的商品蛋鸡经过系统选育,体重变小、采食量降低、生产性能提高,其本身对营养提出较高的要求。较短的育雏和较长时间的育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成期养殖目标的实现,难以保证产蛋鸡卓越的产蛋性能的发挥。

2.1我们在育成期营养方面要做的主要工作:

2.1.1延长育雏期,缩短育成料使用时间:由于管理水平、养殖环境千差万别,不能简单地看日历养鸡,褐壳蛋鸡要使用育雏饲料至胫骨达到90毫米以上,体重900克以上(35天后使用育雏期预混料并调整大调配,确保粗蛋白在18%以上,代谢能在2850大卡/公斤)再更换育成期饲料。这样就延长了育雏,缩短了育成期。

2.1.2使用优质育成期饲料并合理调配大配方:按照品种育成期的营养标准,并根据鸡群实际发育状况去调配、调整育成期饲料。以海兰褐壳蛋鸡为例,品种要求的营养水平为:代谢能2712~2822大卡/公斤,粗蛋白16%,可消化蛋氨酸0.31%,可消化赖氨酸0.67%,可消化蛋加胱氨酸0.59%。我们现实使用的大配方使用43%蛋白的豆粕也要添加22%,即使代谢能做到2750大卡/公斤,也要添加1%左右的豆油。

3、初产期营养普遍低

3.1初产蛋鸡高营养浓度饲料需要的现实:初产鸡本身面临环境应激大、体重增加、储存营养、产蛋率升高、蛋重增大等营养急需满足的“五大”营养需要。而此时鸡生理性采食量并没有达到最大化(要32周左右采食量才能最大化),存在营养需要高而摄入量不足的突出矛盾,极容易造成营养的负平衡,影响体重的持续增加和高峰期的维持时间,容易在上高峰和高峰期因体质差而发生疫病。

3.2我国初产鸡营养水平多数没有满足实际营养需要:在产蛋前期和初产期使用高营养浓度的饲料虽然非常必要,但由于人们多停留在发病后治疗的层面,普遍对此阶段饲料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限制了蛋鸡的生产性能发挥,增加了养殖的风险性。高营养初产期饲料的使用应该打破看日龄养鸡的限制。褐羽1500克,白羽1350~1400克或1%的产蛋率就应该更换高营养水平的初产鸡专用饲料。营养最低也要比高峰期高10%以上。其中最好按照品种要求的能量、粗蛋白、氨基酸的需要去设计配方。一般情况下,即使使用优质的预混料,也要额外增加20%添加;要添加1~3%的优质豆油。使用全价饲料的,优质粗蛋白不低于16.5%,代谢能在2700-2750大卡/公斤以上(我们日常饲料代谢能大约在2600大卡/公斤左右)。使用期间最好到210天,最短不低于90%产蛋率以上后半个月。

4、产蛋鸡一个配方用到底

4.1明白蛋鸡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浓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同一蛋鸡品种在特定季节、温度等环境状态下保持一定的产蛋性能所需要的能量、粗蛋白、氨基酸等相对固定。但是由于蛋鸡品种不同,所处地域、季节、环境温度、采食量的差异千差万别,不同品种的鸡群在满足营养时需要的营养浓度和大配方更是各不相同。温暖的地区或夏季采食量较低,为了满足较低采食量情况下的营养需要,避免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负平衡,就应该提高饲料的营养浓度;而在寒冷的地区或冬季,鸡采食量增加,为了在满足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避免营养的浪费与营养代谢性疫病的发生,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产蛋阶段、不同产蛋量、不同的采食量,设计出不同的配方,满足高产与维持机体健康的双重、多重营养需要。

4.2我国蛋鸡养殖目前还停留在一个配方用到底的不合理阶段:由于我国蛋鸡养殖人员观念、文化教育、养殖规模的限制,多数没有根据蛋鸡的养殖实际及时地去调整配方。蛋鸡满足实际营养需要的不多,多数停留在一个配方用到底的不合理的营养阶段。大体而言,不同区域和养殖条件下的鸡群,夏季至少要在春秋季配方的基础上提高10-20%的营养浓度(夏季凉爽的东北、西北地区以及使用风机湿帘降温效果好,采食量下降少的,提高幅度可以低些,反之炎热的南方地区和开放性鸡舍,提高营养的幅度要大些)。一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夏季至少增加15%的营养,预混料最好额外增加20%的添加,豆粕提高3~4%,添加1~1.5%的优质豆油,石粉≥9%。冬季要酌情提升能量,减少麸皮等粗纤维含量高的原料使用量,保证能量水平不低于2700大卡/公斤,蛋白能量比在13.2~13.5克/兆焦左右,添加1~1.5%的优质大豆油。每吨饲料额外添加50%的氯化胆碱1000~1500克/吨。在春秋季大配方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豆粕1~2%,的添加。石粉控制在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