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米市场:新一轮政策与需求博弈展开

发布时间:

2014-05-28 10:59

  今年4月底前是国家对东北玉米市场“临储收购、运输补贴”两大扶持政策结束的时间窗口,也是关内玉米市场行情回归的契机。我们观察到整个4月份,由于北方临储玉米收购量最终定格在6919万吨的历史天量水平,临储玉米拍卖尚未启动,国内玉米市场呈现“紧平衡”状态,关内玉米价格更是出现一波报复性反弹。随着“五一”小长假国内猪价飙升、养殖盈利有所恢复,饲料消费季节性温和回升可期;5月下旬国内临储玉米拍卖如期提前启动,国内玉米市场同步进入新一轮政策与需求间的博弈。

  临储玉米收购“天量”收尾

  4月份是我国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和北粮南运补贴政策收尾的一个月,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国临储玉米收购总量最终定格在6919万吨的创纪录水平,较上年增加124%。随着东北临储玉米收购创下天量,北方优质和低质玉米价格底部双双呈现,但国家天量收购也将原本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推向阶段性“紧平衡”状态,只是鉴于下游需求恢复尚有限,全国玉米价格上行动力受限。

  东北临储玉米拍卖开局良好

  5月22日,备受市场注的东北临储玉米拍卖如期举行,且已近乎100%的成交率,高于拍卖底价100元/吨以上的成交均价结束,一度推动期货玉米价格上涨。东北临储玉米拍卖开局良好,这一方面与我省、内蒙、辽宁投放粮源较少,且品质较好有关;另一方面,此前国内玉米供应“缺口”明显激发了市场主体参与拍卖热情。同时,虽然首次拍卖抑制了前期玉米市场快速上涨势头,但玉米流通库存偏紧的情况需要随着临储玉米拍卖数量的不断增加来改观。拍卖成交的高价位更是奠定了市场价格保持高位的主基调。

  华北玉米“价值洼地”凸显

  截止目前,华北玉米价格普遍由3月份最低2200元/吨以下上涨至2300元/吨以上,累计涨幅达到150元/吨-250元/吨。分析认为,在3月份华北粮价跌破去年最低水平之后,市场发生了主要三个变化:

  其一,华北低价粮源率先吸引一些北方粮商和粮库囤积低价粮源。

  其二,3月份粮价过低吸引大量华北玉米迅速外流(尤其是东北港口)。据不完全统计与评估,今年华北粮“逆流”至东北产区的数量可能高达400-500万吨,为近年来之最。其中,粮质最为市场认可的河北中部、北部粮源开始流向东北港口。

  其三,3月份玉米价格下跌过程中华北用粮企业库存普遍偏低。由于今年玉米丰产且缺乏政策支撑,3月份华北粮成为玉米市场的“重灾区”,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也纷纷降低库存(甚至到危险库存水平)。直至5月中旬,山东不少用粮企业库存仅恢复至半个月水平。

  从政策角度来看,随着东北玉米扶持政策效应的褪色,华北粮价存在合理回归的空间,这是华北玉米价格回升的基础。

  从季节性规律来看,符合我们之前对市场趋势的预期走势,每年夏季华北玉米较东北玉米价格仍有50元/吨~100元/吨的溢价空间,如果说4月份华北玉米价格急涨属于“报复性反弹”,那么参照东北玉米价格水平,今年夏季华北粮价有望处于相对合理的高位区间。(例如,若今夏长春地区饲料企业玉米收购价格维持2350-2360元/吨,石家庄地区玉米合理区间应在2400-2450元/吨。)

  补库成为玉米消费主动力

  5月份,国内饲料销量和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均处于复苏过程中,对于玉米消费拉动并不强劲,不过,前期过低库存以及“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促使玉米消费逐步升温,补库需求成为玉米市场助长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小长假前后开始,随着国内生猪价格飙升超过20%,猪粮比价由4月份最低4.5以下迅速回升至5:1―5.5:1区间内,部分地区养殖户开始盈利,下半年国内猪料消费复苏有望将间接支撑国内玉米消费,尤其是优质玉米。至于我国深加工企业,2013年吉林深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4.83亿元,同比下降49.62%,产品销售收入326亿元,同比下降50.54%,利税总额3.03亿元,同比下降90.4%,利润总额-10.31亿元,同比下降160.19%。而今年一季度受市场和政策双重影响,吉林新增4家停产的深加工企业,停产企业数量已达10家,中粮生化、长春大成开始限产运行,开工率不足50%。不过,随着5月下旬临储玉米拍卖拉开序幕,部分低质玉米可望以相对低价出库,缓解企业库存不足的尴尬并降低其原料成本。

  展望后市,随着5月下旬东北临储玉米拍卖如期提前启动,临储玉米拍卖和下游需求复苏进程之间的博弈将成为二季度中后期乃至夏季玉米市场的主旋律,期间新季小麦上市、进口玉米政策均只是有限的干扰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波动过程中优质玉米稀缺性将逐步体现,“去政策化”以后的关内玉米市场(包括南方销区)依旧存在一定的理性上涨空间,同时庞大临储玉米拍卖的压力将更利于深加工企业运行,国家为解决庞大玉米库存压力是否会出台进一步政策也值得我们关注。